人的大脑其实也有所谓“自动驾驶”模式。

比如看下图:

当年说死也不回国的凤姐,现状令人心酸:在美十年,人不如狗|罗玉凤|芙蓉姐姐|网红|顾城_网易订阅

你喜欢或者讨厌她其实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看到她,可能每个人都会马上有情绪上的反应,喜欢或者讨厌。就像你现在一样。

这就是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说的系统1在起作用。卡尼曼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。他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套思维系统。

系统1,思考速度快;系统2,思考速度慢。

系统1速度肯定超过博尔特百米冲刺,它能在你的脑海中迅速产生结果。系统1主要由冲动、习惯和直觉产生,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花费一点脑力。所以你看到上面那张图,会立即产生某种情绪。

而系统2比较慢,是经过深思熟虑,由逻辑思维推动的,它是我们大脑中用来解决复杂问题的部分,但不是营销人员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。为什么?

也许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决定主要是通过系统2做出的,事实上系统1才是主导者,而且系统1几乎完成了95% 的脑力工作。因此,其实我们的偏见、信念和冲动控制着我们大部分的日常选择。

举个例子: 你着急参加一个晚宴,但必须先去超市买一瓶酒,你只有30秒做决定选一瓶红酒,那你最终买到的葡萄酒品牌会是你喜欢的吗?也许是,也许不是。这是系统1的工作范围,并不一定是情绪化的决定。

再来个例子: 下面这个法国葡萄酒品牌在短短六年内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成功。这一切应该要归功于他们有点离谱但有趣的品牌名字,当然还要归功于参与了购买决策的思维系统1 。

许多市场营销人员倾向于相信:人们会在决定购买哪个品牌上花费很多心思,所以他们许多年来一直告诉你要关注客户忠诚度或品牌使命。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,消费者希望与品牌建立所谓的“连接”。他们当然也不会去寻找那些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“意义”的品牌。实际上大多数的购买决定是由消费大脑的系统1决定的。人们购买品牌往往出于习惯,而不是忠诚。

2001年,当拜伦•夏普(Byron Sharp)出版他的《非传统营销》(How Brands Grow)一书时,震惊了营销界:我们所学到关于营销的一切几乎都被他推翻了。夏普发现,如果你想让品牌获得增长,营销重点应该放在这件最简单的事情上: 可获得性。

精神上和物理上的可获得性。

夏普的意思是,当消费者购物时,消费者的大脑里你能出现你的品牌,并且你的产品可以很容易买到。

对于精神上可获得性,你可以通过创造和持续推广令人记忆深刻的、独特的品牌物料来做到,比如品牌名称、颜色、包装、标志LOGO、广告文案、口号,这些特点能让你的品牌更容易被喜欢、记得住、想得到。

夏普概述了品牌增长的7个原则(有科学依据) :

  1. 持续不断的触达行业消费者(沟通交流或者曝光) – 避免默默无闻;
  2. 确保品牌很容易被购买到(品牌怎么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)
  3. 获得关注(成为关注焦点,突出品牌特性,抢占用户心智)
  4. 更新以及构建记忆结构(让品牌从易于关注、易于购买,关注和购买之间建立关联)
  5. 创造和使用独特的品牌物料(通过感官刺激来获得关注,抢占心智第一名)
  6. 一致性(避免不必要的更改,同时还要保持品牌的新鲜和有趣)
  7. 保持竞争力(保证品牌易于购买,避免消费者出现不购买的借口,比如只针对特定人群)

也许这些准则并非高大上的市场营销手法,但有可能才是真正有效的。如果你不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,你就永远不会理解人们产生购买行为背后的心理学。

发表回复